《中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和保险保障白皮书》发布商业养老保险覆盖率持续上升
养老不仅关乎老人的现在,更关乎年轻人的未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21年问卷调查显示,89.6%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随着国家推动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年轻人开始关注如何分配养老保险,如何用现在的选择为未来的生活增添快乐和安全感。
从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获悉,近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制作了《中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与保险保障白皮书》(以下简称ldquoRdquo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对具有一定财富和较强购买力的高净值人群的家庭画像、资产配置、保险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为年轻人的养老保险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
养老保险覆盖率明显提高,商业养老保险上升空间更大。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2025年将达到3亿。在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加上少子化和长寿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养老日益成为国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白皮书显示,近年来中高净值家庭养老保险覆盖率大幅提升。2011年,中高净值家庭养老保险覆盖率为42.1%,随后快速增长,2013年增长至79.64%,2015年为84.15%,2018年为92.27%。其中,商业养老保险覆盖率呈上升趋势。2011年,中高净值家庭的商业养老保险覆盖率为0.92%,2013年提高到1.41%,2015年为2.12%,2018年为6.44%,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的来说,我国第三支柱保险养老体系还比较薄弱,可以分步推进保险养老体系改革,通过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第三支柱养老体系中个人储蓄和商业补充保险的发展。
各类商业养老保险覆盖率
在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中,除寿险以外的商业养老保险占主导地位,覆盖率从2011年的2.59%提高到2018年的10.1%。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覆盖率低,2018年仅为2.05%。其他养老保险覆盖率也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覆盖率仅为1.85%。可见,商业养老保险正在成为居民养老的重要补充,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基本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商业养老保险成为重要补充。
鉴于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人群,白皮书对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一支柱,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由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组成。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覆盖全民,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截至2021年3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0.07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白皮书显示,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而言,参保人群平均参保时间为7.63年,预计每月可领取的保险金金额为197.91元。
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截至2020年底,补充养老保险已覆盖6000多万人。白皮书显示,在机关职工年金、事业单位职工年金、企业年金三种补充养老保险中,主体是企业年金,占比47.37%,其次是事业单位职工年金,占比28.95%,机关职工年金占比18.42%。就参保人群而言,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平均年龄为6.09年,单位缴纳的月保费为171.06元,个人缴纳的月保费为156.76元,预期月保费为227.06元。
除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组成的第三支柱是扩大养老金规模、增强灵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积累个人养老基金,构建多层次的养老储备,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白皮书显示,中高净值家庭目前平均每年缴纳保费5297.48元,预计每年可获得6262.2元的保险金。商业养老保险正在成为居民养老的重要补充,亟待发展和完善。
长期稳健的经营和多元化的细分服务是保险业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优势。
保险业有能力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金的保障、长期增值和长期领取的综合需求。同时,可以围绕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为不同的子群体提供差异化、全方位的套餐保险解决方案。比如在客户群体维度上,保险公司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偏好的客户提供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产品,也可以根据职业特点、经济条件等因素,为特定群体提供适合的养老保险产品。
保险业具有长期资本投资管理能力。保险具有投资期限长、安全要求高的特点,自然符合养老属性。在保险资金长期管理过程中,保险公司普遍建立了符合长期投资要求的投资管理体系,积累了较强的长期投资能力来管理养老基金。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初步具备布局养老医疗保健产业链的经验。经过多年探索,在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一方面,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跨周期投资能力的优势,为医疗、养老健康产业链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探索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和金融保险产品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
保险业具有较强的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保险业在长期业务负债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保险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量化管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系统化管理等七大类风险采取了综合控制措施,建立了全面的偿付能力管理机制。
那么,保险行业应该如何布局,才能在服务养老保障体系方面有所作为?创新产品服务,优化资本负债联动,是保险业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要主动适应形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一是继续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丰富产品供给。为丰富和升级养老保险产品供给,充分激发中青年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意识,服务更广泛的客户群体,保险业应进一步在养老保险产品的条件、方式、收益模式、保障和流动性安排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提升ldquo产品+服务rdquo探索模式的深度和广度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二是努力提高长期投资能力,满足养老基金的投资要求。坚持长期、稳健、价值投资理念,扎根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多措并举,强化保障,构建跨周期投资组合,为提供长期稳定收益打下坚实基础;拓展持续投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趋势和战略布局研究,构建着眼未来的另类投资组合,为提升长期回报创造条件;进一步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推进双碳战略下的长期投资布局,构建符合ESG标准的绿色投资组合,实现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是进一步加强跨周期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设。养老和服务的超长期性和多样性要求保险公司坚持整体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和更新资产负债理念,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不断丰富理念和工具体系,在现有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建设。只有这样,保险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建设和发展。
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保障人民美好生活
长寿时代的到来,ldquo老有所养;它已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焦点,带来了人们养老观念的变化。养老不再只是老年人关心的话题,也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但是,单靠第一支柱的支撑,国家面临的养老压力是巨大的。同时,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由于覆盖面窄,基金积累规模有限,只能满足少部分人的养老需求。当前,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需要加快发展和完善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其中的重要创新。
自2021年6月起,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浙江和重庆开展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6家保险机构参与了首批试点。试点期间,中国人寿创新推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受到社会公众特别是新业态人群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例如,在试点城市重庆,投保客户约70%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型经营者。依托公司专业的投资能力,产品能为客户带来长期安全稳健的投资收益,满足客户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保险公司作为养老保险产品的供应商,应该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准确、有价值的养老保险信息,加快产品的研发,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中国人寿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不断构建中国人寿养老体系,充分发挥长期保险资金优势,通过中国人寿养老基金积极布局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层次养老服务。2022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养老基金加快健康养老资源整合,持续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的养老健康养老项目布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还积极满足老年人口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团险渠道已覆盖超过4000万老年人,提供保障金额约2.09万亿元。
中国人寿表示,将继续坚持保险本源,围绕群众养老和健康管理需求,开发多元化养老金融产品,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供给,推出一系列适合老龄化的服务措施,继续做好ldquo三大支柱rdquo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养老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用保险保障人们的美好生活。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